我們的歷史

香港心理學會成立於1968年,其宗旨是提供適合的專業環境,促進香港的心理學活動發展,及維持心理學專業的水平和操守。為此,本會訂立「專業守則」,並要求會員嚴格遵守。除此之外,本會亦設立專業註冊心理學家名冊。本會同時是學術團體和專業協會。本會是香港唯一代表心理學家的組織。本會是擔保有限公司。

香港心理學會於1968年成立,志在推廣心理學發展及維持其專業水平。香港心理學會(HKPS) 與英國心理學會成立了相互認證會員的權利,此權利於90年代初,回歸之前數年仍然有效。 跟英國心理學(BPS) 相似,HKPS有三個類別的會籍;學位會員;附屬會員;資深會員。這個制度是由剛成為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的約翰·道森教授(Prof. John Dawson) 的領導下所建立。隨會員人數增長,香港心理學會變成了有限公司、學術團體、及專業組織。 自從1970 年起 香港心理學會會舉行年度研討會,經營學術期刊(因財政問題而在2008 結束),和定期出版心理學會通訊。現在香港心理學會是國際心理科學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 IUPS) 及國際測試委員會(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 的成員。同時,香港心理學會發出專業操守守則及維持符合專業資格的心理學家註冊制度。

香港心理學會 現時包含4個專業部門: 臨床心理學( 1982年成立), 教育心理學 (1987年成立), 組織心理學(2000年成立) 及 輔導心理學(2006年成立) ,四個部門皆受本會的理事會所管制。再者,本會於註冊,會籍,操守及持續進修都設有常務委員會負責。

本會現今有超過3000名會員,人數是30年前的8倍。然而,於超過700萬人口的本港來說,這種比例仍是偏低。考慮到本會作為一個全國性的組織且大部份會員都處理著個案的家庭,學校以及工作上的調整問題,心理學家有多大程度上有效地滿足群眾的需求仍是一個有待斟酌的問題。本地亦爭論說因為中國人比較會以軀體症狀來形容”心理問題”, (這個現象稱為 “身心化”),所以他們會偏向求助於醫生,而非心理學家,而這個現象會令一病人的心理問題被忽略(至少在治療初期)。於此,醫生亦被要求擁有善於分別真正的軀體症狀及那些因心理因素而衍生的症狀的能力,因應情況再轉介給心理學家。而心理學家的工作則是透過介入引領病人去跨越導致軀體症狀的心理障礙。同一時間,大部份的本地人在遇上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時都會傾向於去寺廟(道教或佛教)參拜,從中尋求信仰上的慰籍。

心理服務在社會中不斷地擴張, 但是在歷史流長且 傾向於保留自身文化精髓及排除西方實用的知識的中國文化氛圍下,逼使了大眾對西方心理學的印象為一系列用以提昇表現的實用性技巧,而非深層次地理解人性及生命意義的知識。